小小:对心理问题的解读
小小: 2017-06-13

1、 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与现实问题相对。现实中所发生的伤害事件在一段时间内(通常是记忆周期内)仍没有解决,伤害体验进入记忆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后,在输入与伤害事件相关的情绪反应条件时,心理层面重复伤害体验,称之为心理问题。

2、 泛化

以某种共性或特征作为情绪反应条件的伤害体验,在含有某种共性或特征的其他活动中触发,其他活动中的某种非情绪反应条件被当作新的情绪反应条件可引发伤害体验为泛化。泛化改变或扩展了情绪反应条件。

3、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指认知、情感、意志过程,为进一步发出的行为提供可能性。

人在生存实践过程中,不断的了解世界,依据客观事物与自身生存的利害关系,将客观事物分别与某种情绪相关联,形成最简单、直接的感性记录,在今后的生存活动中应用。

心理过程就是这样一些对客观事物特征及意义的识别(情绪反应条件),与个人体验(情感)相关联的结果。

4、 心理异常

心理过程可简单的分为正常和异常两种。

心理过程没有按社会公认的方式运行,即心理过程异于常理,被称为心理异常。这里的“异常”主要以情绪反应条件(认知)与个人体验(情感)的不和谐为判断标准。

5、 心理障碍

通常意义上将范围广泛的心理过程异常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

二、心理问题类型

依据是否泛化、心理是否异常,将心理问题分为四种类型。

1、 一般心理问题

未泛化、心理正常为一般心理问题。

伤害事件中不满情绪或痛苦体验,在一段时间仍无法释怀,进入记忆。现实中遭遇一次伤害,而心理层面重复N次伤害体验为一般心理问题。在触发时,情绪反应条件基本保持完整,情绪反应符合常理。

2、严重心理问题

泛化、心理正常为严重心理问题。

情绪被具有共性或特征的情绪反应条件触发后,其中含有共性或特征的客观事物被关联成新的情绪反应条件,复制出N个同类问题。

伤害事件中心理过程正常,触发时是由具有共性或特征的情绪反应条件触发的正常心理过程。当情绪反应条件泛化到比较大的范围时,不被社会所接受,可出现心理异常。

3、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一般泛化、心理异常为神经症性问题。

伤害事件中存在冲突的观念,情绪反应条件通常被所持有的观念解读成友好的,伤害发生时心理过程就是异常的。不满情绪可能指向自己、指向情绪或其他间接条件,而并非指向真正造成伤害的对象。触发时体验类似形式的心理过程。

此情绪对象的一般泛化是由于观念造成的,不同于因情绪反应条件的扩展而出现的泛化。

4、神经症

泛化、心理异常为神经症。

泛化出的情绪反应条件触发的心理冲突或异常心理为神经症。

神经症情绪触发时,通常无法识别情绪对象或持有错误的情绪对象,可能将触发情绪的环境等因素认知成新的情绪反应条件,泛化出新的问题。当泛化到一定范围且心理过程不被社会常理所接纳时,被称作心理障碍。

三、解读

1、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为重要的不满足事件,即伤害事件的心理记忆,通常在不满足发生时没有有效行为而持有不满情绪。对于所输入的情绪情绪反应条件,心理过程正常。

2、神经症性问题、神经症,存在冲突观念而没有行为的理由、没有明确的情绪对象或持有错误的情绪对象。其中限制满足的观念一直被当作合理的观念使用,相当于两种相悖的价值观引导的两种心理过程同时运行。所以更容易长时间的保持不满足状态,缓解情绪的措施也相对被动。

3、一般心理问题、神经症性问题为相对具体的反应条件触发的情绪或心理冲突。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为相对抽象的反应条件触发的情绪或心理冲突。

4、心理障碍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范围广泛、心理异常。是由泛化的情绪反应条件触发的异常心理过程。

没有错误的情绪,只有错误认知。错误的认知包括了认知中的“认”(识别)和“知”(价值观)的错误,而跟随此认知的情绪以及行为都是正常的,即心理过程从来都是正常的。情绪一定是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只是主观认为的“需要”出现了错误而已。

© 成都熊玲心理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