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恐艾,怎么解脱这种恐惧?
熊玲 2017-09-20

恐惧艾滋病的背后实际是害怕死亡。我的一位来访者林先生,36岁,3年前曾有一次玩小姐经历,之后患上了恐惧症(恐患艾滋病)。他除了工作,放弃了一切娱乐活动、回避人际交往,接触任何东西格外小心,生怕感染艾滋病。不过,他那次玩小姐是诱因,根源性的致病因素是在他的儿童时代,其父母对他的包办和恐吓性的教育,比如父母认为他不听话时,常常是用棍棒打他、威胁他“你再这样,我就关你黑屋子!”这种教育下,使他的个性极为内向、胆怯、毫无自主性。他5岁时,有一次横穿马路差点丧命于车祸,当时吓得尿裤,觉得自己真的死了一样,落魄的软弱感很久才恢复过来。他高考填报志愿时,违背自己的心愿(学商贸)而顺从了父亲的要求(学金融)。进大学后,他经常出现莫名的焦虑和恐慌情绪,慢慢地他陷入一种“我高考时填报的志愿到底对不对”、“我的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的强迫性思维中。

林先生的恐惧症,是根源于他幼年时的惩罚恐惧,以及他的愿望挫折。从他小时候起,就没有过自己的愿望,当他有了美好的愿望时,又不敢表达。这因为,他如果坚持自己的愿望或意见,就有遭到严父的不满(或有失父爱)的风险。他后来的恐惧艾滋病,是“艾滋病意味着死亡”的观念激活了他曾经(5岁时)生命受到威胁的恐惧情绪。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已经成为某种“症”的神经症性表现,并非绝对是他某次事件所造成的,某次事件仅是一根导火线,诱发了他内心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是过去的伤害、或恐吓、或抛弃、或侮辱等经验所留下的后遗症。它使人在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危险,甚至完全没有任何危险存在的情况下,会表现出极度不安和高度警觉,并可以不惜代价而避免再出现什么伤害性的风险,比如恐惧坐车的人,任何情况下都不惜花时间或让脚吃亏,也坚决要徒步行走;恐惧人的人,宁愿忍受寂寞和孤独,也不和任何人来往。这无疑都是回避性的行为。因此,恐惧症的外在回避性表现,是他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心理现实。

艾滋病(癌症)恐惧症患者,象征性地表达了他害怕丧失自我、害怕生活失去意义和价值、害怕死亡。

当你明白了恐惧艾滋病的背后实际是害怕死亡,并总为“人为什么要死”、“我还没有活够”等问题所纠缠时,你就应该“对症”去解决你的问题,接受“人总要死”的观念、谈论死亡的意义、做出一件又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熊玲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熊玲相关文章 心理医生谈日常生活中负性情绪的处理自由选择的痛苦与神经症人格冲突她为什么一见陌生男性就脸红人际嫉妒与早期亲子依恋缺损 感悟四季与心理障怎么思维怎么活真实与谎言的对话谁让你不快乐病着的健康人害怕说“不”的心结希望的陷阱借着控制,你觉察了什么感言如果理解与不解小是大,薄是厚心愿会伤人吗论认同与接纳情结(1)论认同与接纳情结(2) 谁使你变态,谁又能救你为什么老是脸红可以除掉自卑吗她为什么会晕血?怎样面对别人的非议脆弱的本质犯案幻想的心理分析如何面对残酷的真相?我为什么总被“想意外死亡”的念头所纠缠任性的性欲有一种悲凉很无奈

© 成都熊玲心理咨询有限公司